3分鐘搞懂茶多酚!解密為何綠茶有最多兒茶素?

3分鐘搞懂「茶多酚」是什麼?為什麼綠茶最多兒茶素?
你聽過「茶多酚」或「兒茶素」嗎?這些聽起來與健康有關的成分,究竟是什麼?它們藏在茶葉的哪些地方?更重要的是,為什麼在琳瑯滿目的茶葉種類中,獨獨綠茶的兒茶素含量特別豐富?
本文將用短短三分鐘,帶您深入了解茶葉中最重要的多酚類物質,茶多酚與其主要的成員兒茶素,解析它們的科學分類,並揭秘綠茶獨特的製作過程,為何能巧妙地保留這些珍貴的成分,讓綠茶成為兒茶素的天然寶庫。
綠茶多酚是什麼?
茶多酚(Tea Polyphenols)是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的總稱,屬於稠環芳香烴結構,廣泛存在於植物防禦系統。茶多酚可分為黃烷醇類、花色苷類、黃酮類、黃酮醇類與酚酸類,其中兒茶素占茶多酚總量約70%,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成分。
茶葉色香味及保健價值主要由茶多酚決定。隨著發酵程度提高,茶多酚逐漸轉化減少,綠茶因未發酵而保有最高茶多酚含量,綠茶茶多酚含量比紅茶高1.4倍、比烏龍茶高約五成。接受較多光合作用的新生嫩芽亦含有較高的茶多酚。
兒茶素|佔茶多酚70%到80%總量
科學研究指出,兒茶素類物質是綠茶多酚中最主要的類型,其含量大約佔了綠茶多酚總量的70%至80%左右,甚至更高。兒茶素這個名字的由來,是因為早期是從一種名為「兒茶」的植物提取物中分離得到的,兒茶素也不是單一化合物。
EGCG 與其他主要兒茶素成員
「兒茶素」是一組結構相似但略有差異的化合物的統稱。在綠茶中,主要存在以下四種關鍵的兒茶素成員:
- EGCG (Epigallocatechin gallate):中文全名為「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」。這是綠茶中最著名,通常也是含量最豐富的一種兒茶素。
- EGC (Epigallocatechin):中文全名為「表沒食子兒茶素」。
- ECG (Epicatechin gallate):中文全名為「表兒茶素-3-沒食子酸酯」。
- EC (Epicatechin):中文全名為「表兒茶素」。
為了方便讀者掌握,以下表格整理了這四種主要的綠茶兒茶素:
縮寫 |
全名 |
備註 |
EGCG |
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 |
通常含量最豐富 |
EGC |
表沒食子兒茶素 |
游離型兒茶素 |
ECG |
表兒茶素-3-沒食子酸酯 |
酯化型兒茶素 |
EC |
表兒茶素 |
游離型兒茶素 |
表1:主要綠茶兒茶素種類
為何綠茶的兒茶素含量特別豐富?
我們已經知道綠茶富含兒茶素,但為什麼是綠茶,而不是紅茶或其他茶類呢?答案就藏在它們截然不同的製作過程之中。綠茶獨特的「不發酵」製程,是保留高含量兒茶素的關鍵。
綠茶製程|關鍵的「殺菁」步驟
綠茶被歸類為「不發酵茶」(或稱未發酵茶)。這意味著從茶樹上採摘下來的新鮮嫩葉稱為「茶菁」,會盡快進行一道稱為「殺菁」的關鍵工序。
「殺菁」的本質是利用高溫快速處理新鮮茶葉。常見的方式有兩種:
- 炒菁:將茶葉放入高溫的金屬鍋(傳統是鐵鍋,現代多為滾筒式炒菁機)中快速翻炒加熱。這是中國大陸和台灣綠茶(如龍井、碧螺春、台灣的炒菁綠茶)常用的方法。
- 蒸菁:利用高溫蒸汽對茶葉進行加熱。這是日本綠茶(如煎茶、玉露、抹茶的原料碾茶)的主要殺菁方式。蒸菁通常能更好地保留葉綠素,使得日本綠茶色澤更為鮮綠。
無論是炒菁還是蒸菁,其核心目的都是一樣的:利用瞬間的高溫(例如蒸菁溫度可達攝氏120度以上)來迅速破壞茶葉細胞中酵素的活性。
這些酵素原本的作用是在茶葉細胞受損、接觸空氣時,催化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(尤其是兒茶素)發生氧化反應。這個氧化過程在茶葉製作中常被稱為「發酵」。通過「殺菁」這一步驟,及時地讓這些酵素「失活」,就等於阻止了後續大規模的氧化反應發生。
「殺菁」步驟讓茶葉中的兒茶素得以在接近其新鮮狀態下被大量保留下來,不會被大量轉化成其他的氧化產物。殺菁之後,綠茶還會經過「揉捻」和「乾燥」等步驟,最終製成我們所見的綠茶茶葉,再做成各類綠茶商品。